“新城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圳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程崴知在“2022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演讲者 | 程崴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新城建”的内涵与背景
随着数字中国宏伟蓝图的展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国家和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是我国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提出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建”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新城建”的内涵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城市高质量发展、品质提升、人民生活更便捷等切实场景为牵引,建设一套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信息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也是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作为首批16个“新城建”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市承接了“新城建”试点工作的全部任务,并结合深圳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形成了深圳市自身的工作方案,明确包括全面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能中枢)建设;推进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等在内的六大任务。
图1深圳市“新城建”试点工作六大任务示意图
本文是针对深圳市“新城建”试点工作全过程技术统筹项目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新城建”统筹的意义
早在2021年试点工作启动初期,深圳市便印发了“新城建”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1+1+4+N”的目标,细分了“新城建”试点的工作任务和具体责任部门,但是在试点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仍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由于“新城建”是一个新兴概念,各部门在开展自身工作的时候难以判断是否与“新城建”的理念和要求相符;其次,虽然搭建了工作体系,分解了每一项的具体任务,但是缺乏对每项工作任务的跟踪与评估;最后,虽然汇集了“新城建”的项目,但缺乏引导和遴选。
图2深圳市“新城建”1+1+4+N体系示意图
经过分析,项目组认为解决“新城建”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统筹,即明确统筹的机制,并匹配相应的手段,让各部门在发力中形成合力。首先,全面梳理各项工作任务,与各项工作中已经形成的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以及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等统筹协调。如在全市CIM基础平台建设任务中,市政府已在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了CIM建设专项工作小组,并正在编制全市CIM平台建设的工作方案。因此对于CIM任务的统筹,应以CIM专项工作小组为主体,协同CIM平台工作方案,融入“新城建”的理念和要求。
其次,多维度量化评估各项工作任务。横向对标其他试点城市工作开展情况,纵向评估是否达到专项工作方案要求,对现有六大任务以及下面的子任务进行量化评估。项目组经过全面评估,发现深圳市“新城建”试点工作在基础平台、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和改造等方面推进较好,关键技术成熟,全市已经具备全市物联感知监测能力;但是在智慧化应用场景、建设运营模式、全链条产业带动等方面仍在持续探索。
最后,基于全面的摸底调研,建立“新城建”项目评估筛选标准,优化“新城建”项目库,并通过授牌等方式,对代表性项目进行表彰和宣传。从内容符合度、投资规模、建设成效等维度,围绕项目类型、建设内容、技术创新、建设完成度、应用效果等方面,邀请行业资深专家对项目库进行遴选,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出库,对优质的项目推荐示范授牌。
图3
2023年度深圳市“新城建”试点工作示范项目
“新城建”推动深圳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思考
经过全面统筹和工作推进,深圳市在“新城建”工作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成效。一方面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到2025年底全面建成“1+1+4+N”鹏城“新城建”智能体的发展共识,并推动发展共识融入到全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中。另一方面是深化推进了六大板块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全面建成全市域统一的二三维一体化CIM平台,基本建成全市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深度开展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专项试点,大力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家庭试点,全面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在这几年的试点工作技术统筹过程中,项目组也始终坚持将“新城建”看作一个整体,以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结合国家部委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的大思路,在建设实践中去挖掘“新城建”支撑深圳市高质量发展的亮点。
好房子
好房子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新城建”工作中的智能建造板块是支撑建设好房子的重要举措。深圳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第一批试点城市,全市以贯通建造全过程数据链,实现高品质建造为目标,制定了满足从方案设计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建造的应用目标、一体化工作流程及BIM成果的验收标准。全市大力推进BIM技术在建造中的应用,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新建的市、区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市区重大项目等全面应用BIM技术,并从项目立项、规划用地、施工许可、项目监管等环节进行把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的先进做法纳入了住建部首批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华章新筑项目被推荐为深圳市2023年度“新城建”示范项目。
图4 “华章新筑”项目示意图
好小区
从好房子到好小区,“新城建”的数字家庭、智慧物业板块是推动建设好小区的新兴手段。一方面,深圳市龙岗区申报成为了数字家庭试点,出台数字家庭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推动与数字家庭解决方案制造商龙头企业——华为全屋智能战略合作,启动了首批5个全屋智能试点项目。另一方面,深圳市制定了顶层的智慧物业设计,形成全市物业管理基础数据,建成物业管理平台,向上对接智慧社区平台,形成防高空抛物、智慧社区的人防、安防相关应用场景。
好社区
若干个好小区可以组成好社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载体,也是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的直接来源。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完整社区的试点建设,“新城建”的智慧社区、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是推动建设完整社区的重要手段。在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方面,深圳市一直致力于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的水、电、燃气等行业,搭建了多个监测点,实现物联感知设备接入联网管理平台,实现相关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全市基本具备城市基础设施物联感知覆盖能力。智慧社区方面,结合好房子和好小区,基于全市城市信息CIM基础平台底板,深度探索智慧社区的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智慧的完整社区应用示范,包括儿童友好社区、无障碍社区、适老化社区等。在智慧园区方面,依托园区管理平台,探索园区实时动态、智慧化管理,降低园区治理成本,探索可复制的商业运营模式。
图5深业运营智慧平台示意图—2023年度“新城建”示范项目
好城区(市)
面向好城区(市)建设,深圳市一直在探索深度的数智化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
首先,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板块,深圳已经完成了市域范围1997平方公里的倾斜摄影数据建设,并且在重点片区推动单体化模型。同时全市加快推动CIM平台开放门户、可视化、数据融合、运维管理、数据管理、重要系统对接等功能完善。在BIM数据导入CIM平台方面,基本完成全市既有重要建筑BIM建模并加快导入CIM平台。在已经运行的CIM平台中,相关空间数据关联了用地、房屋、权利人、实际入住人等相关要素,真正建成了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底板。
其次,在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板块,深圳市充分利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领域已有平台和应用基础,基于CIM平台底座,通过优化创新、整合提升和持续应用,基本建成全市的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在住建、城管、水务等行业应用系统中有深度应用。同时,面向城市安全,全市建立了智慧应急“一库四平台”体系,以实体化运作的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为中枢大脑,打造深圳市“1+11+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和“陆海空天地”一体化的感知体系的建设。
图6深圳市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图
图片来源: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
再次,好的城市需要好的产业带动。“新城建”工作重点之一便是拉动内需,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围绕智能建造产业,深圳市正在打造智能建造“数字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四大特色产业,“智能生产、智能建造设备装备”两大配套产业,构建完整、高效、协同的智能建造产业链,同时在深圳龙岗区规划布局了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助力实现产业集群。在智能网联车产业方面,深圳立足珠三角地区,拥有完整的汽车电子产业链以及技术和生产优势,近几年大力引进和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头部企业+N家零部件龙头”的发展格局。企业规模上,国内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超过5800家,其中深圳占比接近20%,涉及激光雷达、摄像头、GPS北斗导航、LTE-V2X、5G-V2X等一系列智能网联零部件企业。空间布局上,初步形成南山区布局智能算法、自动驾驶技术方案企业,龙岗区布局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整车制造企业等格局。
最后,好的产业带来好的项目。项目组梳理了深圳市“新城建”项目库,分析了项目类型、项目阶段、项目内容,以及项目空间落位,发现不同城区报送的项目类型与城区(市)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相互匹配,例如深圳罗湖区以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项目居多,比如雨水管网改造、老旧燃气改造。南山、前海等新区则以探索CIM平台、5G智能驾驶等前沿技术项目居多。可以发现,“新城建”工作的推进与城市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未来“新城建”的谋划和实施更需要从城市发展阶段和需求出发,匹配相应的项目计划,既可以推动项目更好落实,也更容易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深圳“新城建”试点技术统筹工作的感受
在两年的“新城建”试点技术统筹工作中,项目组深刻感受到“新城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也面临复杂的城市运行问题。目前深圳已经迈入“新城建”的深水区,项目组结合工作实践,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新城建”试点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新城建”六大板块任务互有交叉、互有支撑,需建立一个明晰的建设体系,既让全市的相关部门能有一个整体的共识,也可以让各板块的负责部门明确自身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例如,智慧社区板块中的社区基础设施改造任务与市政基础化设施智能化改造以及智能网联车中的智能灯杆建设等都属于基础设施改造,同一项任务推进中应该兼顾考虑到多个方面的需求和场景,以及数据传输、标准对接等。
第二,“新城建”应用示范需与深圳特色的场景贴合,充分发挥深圳自下而上的特点。深圳市目前的“新城建”项目大部分以政府投资和国企投资为主,引入的社会资本仍有待提升。下一步“新城建”的建设要积极发挥政府制定标准,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特性,充分调用企业和市场的积极性。
第三,“新城建”应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近日,深圳市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升级版的“20+8”产业集群锁定了更高发展目标。未来“新城建”应与“20+8”产业集群更加贴合,也鼓励探索建设“新城建”为主题的产业应用示范园区,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第四,“新城建”试点工作需结合深圳各区的发展特征和特色需求,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性的项目,以典型项目为抓手形成示范和引领的经验,不断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致 谢
感谢中规院院领导的指导。感谢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对本项目的指导和支持。
项目组名单:
技术指导:戴继锋、方煜、范钟铭、王泽坚、吕晓蓓、钟远岳、赵迎雪、张若冰、潘丽珍
项目组:程崴知、王陶、帅士奇、张文娜、曾青怡、郑琦、解玮、廖晓卉、王成坤、李春海、龚志渊
目前,新城建展览展示中心的城市数字底座展区已经吸纳并展出了深圳市CIM基础平台建设的相关案例成果,该典型案例汇集了CIM平台与智能建造的最新业务成果,系统阐述了深圳市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1.0)及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过程中,打造的长圳公共住房、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腾讯滨海大厦等多个示范项目。最后,诚挚欢迎社会各界行业学者、专家团队等莅临展厅参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