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线上主题展
-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
- 专题采访
(三)云上建筑,融领未来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风险挑战,全力克服重重困境,实现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左右,身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持续稳固。“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2023年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以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对接融合工业互联网,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将会极大地促进建筑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及持续稳固增长。
本期专刊就智能建造相关领域推动进展情况、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具体应用情况、发展前景等问题,请到了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的相关专家,为我们做深度解读。
01 贵司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投入市场的时间、可以提供的用户服务维度(政府监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代表性特点是什么?与市场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有哪些?
2020年8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携手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紫光建筑云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发布了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平台由重庆市建委与紫光建筑云联合开发。该平台作为建筑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以政府深度参与和市场化驱动的方式运营。该平台汇聚各种产业数字化服务要素,涵盖企业数字化服务、产业链协同服务、价值链增值服务、建筑大数据服务、产业治理服务,通过服务要素间的连接组合,汇聚产业链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形成建筑产业新型协作网络,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效用,提升产业整体生产效率。
02 贵司的平台在2023-2024年度重点提升的业务方向、技术指标有哪些?
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将在2023-2024年重点提升以下三方面:
(一)产品升级
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将在现有的212个上架产品的基础上,一方面增加上架产品数量,完善平台产品能力及可服务场景;另一方面依据国家数字中国战略、新基建、新城建战略。从顶层架构擘画,以建筑产业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创新为驱动,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数字建筑产业建设模式为抓手,引领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产品智慧化升级,提升服务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推进建筑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生态升级
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以形成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云服务能力和产业生态服务圈为目标,重视小微企业在建筑产业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对于小微企业的核心细分赛道进行培育及共同孵化,助力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的创新生力军。
(三)模式升级
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增加汇聚各种产业数字化服务要素,如产业金融(通过物联网、芯片等技术,解决货物确权和物资监管的难题,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到供应链的流通环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周转,提高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物流(根据需求智能分配路径和特种车辆的状态和运力,缓解波峰波谷不同阶段运力的大小和价格波动,提高周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产业教育(面向全行业,打造线上+线下的建筑教育平台,提供覆盖建筑设计、施工、造价、项目管理、BIM等专业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
涵盖企业数字化服务、产业链协同服务、价值链增值服务、建筑大数据服务、产业治理服务,通过服务要素间的连接组合,汇聚产业链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形成建筑产业新型协作网络,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效用,提升产业整体生产效率。
03 贵司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具体实现了传统建筑产业哪些数据维度的穿透分析?汇集了哪些智慧化场景应用?
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截止2023年10月,发布包括建筑产业从业人员、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房屋4类建筑行业数据标准。完成29个市级部门、16505个资源、284844个字段,36.76亿条数据记录梳理和治理,开通API并发布数量达218个;重点开展对房屋交易回备数据的采集和治理,完成400万房源数据的整合;物联网平台采集、对接300万物联感知设备,涵盖智慧小区、智慧工地、智慧管廊三大应用场景;以数字孪生城市CIM平台为城市底座,构建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面向19万余个工程项目、2万余家企业、200万余人员的数据融合,采集30多亿条工程项目 、企业、人员相关数据并分级分类整理。扩展“T+0”实时数据获取模式,高效服务,基于数据标准,大数据中心数据与业务系统保持高度一致,实时获取数据,实时提供服务,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及时性。
目前亮点行业SaaS化场景涵盖:施工图审查:实现了监管单位,图审机构和施工单位协同审查,支持二三维图纸审查,覆盖五大专业、多个专项;智慧工地政务侧:推动实现施工过程相关信息的全域数字化管理,促进施工建造整体产业升级;智慧排水:推动排水管理“从粗放向精细、从被动到主动、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智慧管网:实现管道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具有全方位感知、综合性预判、一体化管控、自适应优化的能力;住建全域数据治理:结合勘察设计版块、建管板块、地下工程板块、房管板块等业务流程,将各板块业务中的审批结果数据梳理与统一;装配式监督管理:实现对装配式项目立项、设计、评价、生产、建设等全环节数据的全面掌控;政务服务审管协同:打破住建数据和部门职能壁垒,推动住建行业建设—— 审、管、执、信一体化联动;BIM轻量化引擎:对主流的BIM文件格式进行数据解析与存储,以及提供模型优化处理和数据服务;房屋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了对房地产总体情况的全面掌握,利于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与精准施策。
04 请从案例起始时间、完成周期、业主单位,近期更新的平台业务流量,近期更新的主体业务功能等维度,描述覆盖近三年的重要案例。
紫光建筑云在数字建筑领域,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先后承建了12个国家部委云、18个省级政务云、100多个地市和区县政务云,100多个大型企业私有云,如建筑、中联重科、中广核、中外运、中海油、中铁建、新兴际华等,拥有丰富的建筑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实践。建筑行业SaaS化应用软件,已应用于170余个项目,服务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广州市等百余个城市,建设北京市大兴区智慧城市、上海市崇明区数据湖(智慧城市)、重庆市住建委智慧住建、重庆市智慧城市商圈云数据中心、重庆市梁平区智慧城市指挥中心、重庆市江津区智慧园区、四川省成都高新智慧城市、四川智慧简阳、天津滨海智慧城市、湖北省武汉市智联车路协同、湖南省长沙市智慧房管平台等诸多项目。
05 贵司认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在管理运维领域,有哪些可以持续增值运维的方向?
主要分布在房屋全生命周期、BIM全生命周期、建筑行业数据要素等领域。
06 贵司认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在业务推广过程中有哪些标准规范、应用落地中的待解决问题?
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但也面临着转型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专业人才匮乏等困难。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建设基本成型、生态也逐步丰富。但许多生态属于中小型企业,需要政府从顶层擘画,通过政策加持助力建筑企业数字化顺利转型,支撑平台生态为行业赋能,激活全产业链数字化,成为重庆乃至全国最专业的建筑行业全产业链云服务共同体。据此提出以下三点求助:
(一)建议尽快发布市区级产业上云补贴试点政策
推动发布市区级产业上云补贴试点政策,将提升市建筑企业数字化的意识,形成建筑企业上云的市场氛围;促进建筑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吸引产业高科技企业及人才落户;形成建筑产业生态圈,完善重庆建筑产业链条;加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助力重庆成为全国建筑产业转型样板点及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丰富重庆城市名片。
同时,重庆市渝北区建筑企业上云三年计划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激励政策建议前期工作已于2020年基本完成,渝北区存在积极开展建筑企业上云上平台工作的主观动力和客观需求。同时,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运营也需要相关政策作为辅助,形成在渝企业打造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全国示范效应,因此相关政策发布正当其时。
(二)天工平台数字化赋能产业链项目试点需求
2020年4月28日,3.7平方公里的重庆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首期项目正式开工,打造1个集创新研发、生产制造、智慧管理于一体的全国现代建筑智慧产业综合性园区。
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的打造需要形成贯穿建筑产品策划、设计、生产、建设、维护管理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环节的纵向链条和以纵向产业链各环节为结点,横向发展并行的产业板块形成的横向链条。
天工平台聚焦产品、生态、模式的升级,可基于天工平台的云底座基础设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建筑企业数字化云服务,在此基础上打造产业链协同服务、产业链知识服务和产业链公共服务,实现规划设计、运营维护、使用分析等建筑行业全生命期各阶段数字化管理。
因此天工平台拟在本项目开展完整落地试点,以天工平台为核心媒介,通过场景服务在本项目完成整个产业链的聚合,进而赋能行业,实现“天上一朵云,地上一大群”。通过天工平台提供服务实现园区企业降本增效,聚集更多企业入驻园区,通过供应链体系形成产业生态聚集,扩大园区规模。
(三)建议推出CIM国产化产品项目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国产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愈发明显,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紫光多年来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积极响应软件国产化号召,提前布局软件国产化相关工作,开展全方位的工程建设行业国产自主可控CIM软件研发。现已经形成全链条国产自主可控CIM核心解决方案及产品,并已在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上部署,可解决建设行业CIM平台“卡脖子”问题。
建议推出CIM国产化产品项目试点,丰富国产的CIM平台产品的应用场景,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完善相关的平台产品功能,赋能天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全链条生态企业。
07 贵司的业务部署目前服务哪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有哪些具体应用落地?
目前主要覆盖范围如下:
北京市:首都某国家场馆空间运营管理平台、中国建设科技云项目
天津市:智慧滨海、智慧武清、智慧高新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
重庆市:重庆市住建委智慧住建-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管理系统、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智慧管网、智慧排水、智慧物业、智慧小区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市新城建-装配式系统、数字孪生系统、云资源及网络安全系统等;
四川省成都市:智慧成华、智慧高新、智慧简阳等。
受访嘉宾简介
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拥有广泛的政企市场实践和覆盖全国的云资源交付能力,致力于为政企客户提供全栈、全域、全场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紫光云公司以IaaS服务为基础,不断向PaaS层和SaaS层延伸,提供“云+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以温暖感、专业化的服务,7x24小时护航“建云、上云、用云、管云、咨询、安全”全链条云服务。紫光云公司的政务云服务、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已在全国30余个省,200余个地市实现落地,在金融、医疗、交通、教育、建筑、工业、水利等行业云市场拥有10000+客户实践。
目前,紫光云凭借业界领先的技术、卓越的产品和成熟的解决方案,拥有近300项核心资质、700余项专利申请总量、600余项软件著作权、130余项荣誉奖项及18项商标注册,先后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可信云“技术创新奖”及“金牌运维”、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峰会“十大数字政府样板工程”及“年度数字经济创新产品”等一系列奖项,未来,紫光云将与合作伙伴一起,以云与智能融绘数字未来。
「名词注释」智能建造是指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和相关技术,通过应用智能化系统,提高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减少对人的依赖,达到安全建造的目的,提高建筑的性价比和可靠性。也有其他学者定义为“以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手段,以满足工程项目的功能性需求和不同使用者的个性需求为目的,构建项目建设和运行的智慧环境,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过程实施有效改进和管理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模式”。(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