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新生 ·案例集锦(一)|数字技术多元赋能老旧城区建设案例集锦
政策引领
→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来源:城市建设司)
→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发布通知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多棱镜)(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城建展览展示中心立足于全面解析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的规划、管理、建设、运营的全流程经验,汇集了从城市到社区园区到家庭的多级平台建设经验及典型应用。如何应对城市布局中的老旧社区城区的建设,赋能区域经济,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提质增效,期待在展览中心为您带来更多的参考思路。
以下是新城建展览展示中心,创造性汇集的全国有关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方案,期待能为行业用户带来更多工作新思路、旧改新方法,汇总更多高效新经验。
奥格科技
案例名称:应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支撑广州市增中小区老旧社区改造项目
关键词:CIM 基础平台、老旧小区改造系统、综合评价
案例介绍: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由住建部信息中心牵头,在奥格科技与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共同支撑下,项目基于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社区本体、环境和改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可量化的层次指标,通过重要性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南方地区老旧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可用于辅助分析老旧社区改造优先级和改造时序,能够快速筛选出改造优先级较高的老旧社区目录。同时,指标体系模板可灵活配置,可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项目基于CIM基础平台开发了老旧社区改造系统,该系统可以将改造工作中需要的改造范围、地形、土地、道路与基础设施、建筑、相关规划和设计方案等进行三维数字化处理和表达,同时结合社区经济情况、人口资料、土地房屋权属、设施运行状况等数据,实现对老旧社区改造项目的立项、报建、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和资料档案管理;
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实现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优先级筛选,实现改造方案的比选优化;最终实现社区的科学治理,破解传统老旧社区改造决策“拍脑袋”、成本估算效率低、评价指标停留在纸面等问题,大大提升改造决策的科学性,改造方案的合理性、改造全过程管理的规范性。
四维时代
案例一:广州夏湾青年社区改造项目
关键词:三维建模技术、三维实景仿真
案例介绍:青年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建成,作为西区最先发展的商业居住区,对开发区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青年社区呈现出房屋逐渐老旧,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不便。
为增强市民旧改信心,身临其境感受到改造后的美好生活,由广州科奥投资有限公司牵头,四维时代以“城市一张图”为设计概念,针对三个系统模块:西区模块、青年社区模块、普晖社区模块,使用城市三维仿真技术将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实景模拟,利用无人机结合四维深时地面激光扫描仪空地一体化采集建模技术对老旧小区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将设计好的规划方案在三维实景模型中以真实的场景模拟呈现出来,可以更好的结合老旧小区的地形、建筑结构、交通流线等因素,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效果,从而优化规划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和资源浪费,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历时一个月,完成了青年社区10.59公顷的改造工作,让未来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让人身临其境漫游未来城市当中,全方位展示未来城市的魅力。
整个项目,实现了如下建设目标:
1、产业升级,改善人居;
通过旧城更新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低效耗能产业提升利用与更新活化。
2、优化用地,激发活力;
旧城改造通过有机更新,优化调整青年社区用地布局,通过控制居住用地,增加商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广场用地,积极拓展新功能,引入区域辐射性业态,重新激发老城区的活力。
3、完善设施,提升品质
旧城改造通过用地盘整,对青年社区各类设施进行查漏补缺,尤其以完善社区级服务设施为重点,增加公共开敞空间,满足居民日常文体、娱乐等需求,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案例二:江门市长堤历史风貌街区保护活化项目
关键词:三维建模技术、三维实景仿真
案例介绍:长堤风貌街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数百间骑楼各具特色,曾有“小广州”之称,也是目前广东省内乃至国内保存较完整且侨乡特色明显的历史文化街区。
为了保护长堤历史风貌街区,尊重历史肌理和传统风貌,由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与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支撑下,保护活化项目正式启动。项目通过对传统街巷进行三维建模(包含点云模型、全景图和平立剖制图),全方位表达价值要素和现状保存状况,结合空间修复、功能整合及品质提升,深化街区格局与空间形态。在基于现状功能业态、道路交通、公共空间、建筑布局、传统街巷、景观风貌等多方面基础分析工作基础上,提出总体空间设计策略,形成街区总体概念设计方案,历时三个月重塑长堤历史风貌街区空间形态。
↑改造前后城市风貌对比
↑改造前后城市风貌对比
-中国建科
案例一:中日合作既有住宅装配化装修改造案例
关键词:既有住宅、装配化装修、改造技术
案例介绍:
目前我国既有住宅规模巨大 ,很多老旧住宅存在功能空间不合理、设备管线老化等问题,亟需提升居住品质。采用出啊同装修改造方式存在噪声扰民、施工速度慢等问题,亟需符合绿色低碳的装修改造技术体系。
为了解决传统装修中的多重问题,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国标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中国建科以数字化技术赋能装修,以智能化三维测量技术、数字化设计生产一体化技术、柔性化容差容错设计技术、适应性管线分离设计、装配化装修技术及部品应用、室内环境模拟与预判技术为支撑的装配化装修改造模式,根据对不同年代、结构类型既有住宅房屋现状的诊断评估,结合用户的改造需求,通过装配化装修技术,实现既有住宅的绿色改造和功能提升,(从拆除到入住)用23天完成既有式住宅装配式内装的修绿色改造技术体系实践,实现装修改造施工速度提升50%以上,减少人工40%以上。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装修品质低、检修维护难、噪声扰民等问题。
案例二:西宁市海绵城市二期——城中区海绵城市片区 15 个建设工程(EPC)总承包项目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更新
案例介绍:根据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二期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政办[2020191号) 的要求,城中区划定面积约90公顷的范围,作为西宁海绵城市建设二期的示范片区(东至花园南街、西至长江路、南至昆仑路、北至西大街) 。2022年计划结合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重点对仓门街片区、人民街片区约21公顷范围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2022年6月,由西宁城中区城乡建设局牵头,在中国建科与青海省建设集团的共同支撑下,共同探索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的有机更新模式。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对重点示范项目进行筛选,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拆、建、添、改、修、管”模式上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做到一次施工、多方生效,实现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在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利用老旧小区内的空地、荒地和拆违空地增加公共绿地、袖珍公园等活动空间,实现景观休闲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
结合片区内已完成建设情况,2023年底实现片区65%的径流控制目标(对应控制降雨量7mm严格执行片区系统化方案制定的上位规划指标要求。
以海绵城市系统建设为抓手、以“提升老百姓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将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统筹国家资金和专项资金融合使用,达到“一次施工、多方生效”的综合效益。
中南建筑设计院
案例一:东四路7号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关键词:地下空间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
案例介绍:东四路7号院建于上世纪50年代,大部分房屋屋面破旧,外立面陈旧;排水管网走向较混乱,雨污合流;停车较困难,院内路面停车较多;小区绿化景观较杂乱,不成体系。
为了突破小区面临的困境,由武昌区建设局牵头,在中南建筑设计院与武汉市武昌市政建设(集团)共同支撑下,对小区实施一些列的改造举措。该小区长410m,宽290-350m,总面积约130960平方米,各类老旧房屋45栋。项目估算总投资为29528.84万元,其中工程费为23264.38万元,设计费为953.1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外立面改造、地下停车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园林景观工程及照明工程等。
项目历时21个月的时间,帮助小区实现了以下主要建设目标:
1、解决了小区雨污分流的问题,解决了强弱电线杂乱老旧的问题;
2、改善了小区道路破旧交通路网不合理的问题;
3、采用智能停车库优化了小区停车方式,缓解了小区停车紧张问题;
4、解决了部分老旧房屋屋面漏水及外立面破旧的问题;
5、梳理了小区景观和植物,分组团突出各区域鲜明特点。
案例二:中国宝武武钢集团有限公司青山本部职工家属“三供一业”物业管理维修改造工程总承包(EPC)
关键词:地下空间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绿色施工
案例介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 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45号),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进国有企业(含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分户设表、按户收费,交由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
根据有关部门要求,由武汉长江现代物业牵头,在中南建筑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下,对武汉市青山区六大片区,分别为白玉山片区、钢花片区、红钢城片区、钢都片区、冶金街片区和厂区片区,生活区总计 37个(街坊)小区,总栋数为1081栋,家属区(小区)总户数为47127户,总建筑面积约303.7万㎡,进行整体施工改造。建设内容包括对上述区域内公共用房、服务类物业、生活区主干道、家属区道路以及排水、排污、绿化等房屋共用部位、公用设备、公用设施等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
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武钢家属区房屋渗漏裂及排水沟渠污水淤积横流等严重影响居民生活问题,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在项目的实施和验收阶段邀请社区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代表,按每个职工家属小区,分专项工程逐项进行了工程预验收;对工程盘点及预验收工作中发现的各项问题进行整改与查验。预验收工作中收到社区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及小区业主各类锦旗20余面。
案例三:武钢 606 首发区项目工程总承包(EPC)
关键词:照旧修旧、空间织补、功能复合
案例介绍:武钢 606 首发区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武冶设备制造厂,先后经历六轮建设,是武汉市工业遗存相对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的工业厂区。通过实施606园区重构改造,打造旧厂区到新园区的标杆示范园区,首发区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空间织补、功能复合的设计原则,由武钢集团牵头,在中南建筑设计院与武汉武钢绿色城市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共同支撑下,对100亩划拨土地上的存量旧厂房进行改造,通过修缮建筑立面、重构内部空间,构建开放有序的园区。
首发区占地约 67155㎡,拆除建筑面积 3066.57㎡,新建建筑面积 881.88㎡,改造完成后建筑面积为 26051.52 ㎡。建设范围包括厂房建筑及安装工程,场内绿化、电气照明、给排水、消防等工程。项目改造完成后,公司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4.68%,投资回收期约为19年。
想要了解更多成果案例,欢迎通过点击链接扫码的方式,预约参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城建展览展示中心,预约详情请点击链接: